「看见」职业教育机会点,产教融合如何助力「就业最后一公里」?

图片


8 月 21 日,多鲸联合现代职教联盟、2023 WWEC 教育者大会,在上海世贸展馆举办 2023 现代职业教育高峰论坛,邀请职业教育公司的领军人物及相关行业的教育专家,共同探讨新时代下的新职业与新就业。


在上午场四位嘉宾精彩分享结束之后,在中软国际教育高级副总裁高岩先生的主持下,正保远程教育高级副总裁蔡理强十方融海公共事务负责人陈嘉嘉睿泰集团 CEO 刘成掌淘科技联合创始人兼副总经理王奇晶程甲宇 CEO 赵晨伊,围绕《产教融合新命题,打通人才培养输送闭环》主题,就 2023 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进行讨论和分享。


图片


会议开始,各位嘉宾先做了简短的介绍。掌淘科技联合创始人王奇首先表示,掌淘科技旨在通过链接全国职业院校、打造全国技能人才实习与就业平台。经过7年的打磨,公司已经覆盖了全国以高职院校为主的 753 所职业院校,双高校覆盖率达到 40%。平台年新增用户数超百万,累计服务了 600 多万毕业生,为公司进一步打造技能人才网奠定了良好基础。去年公司融资后,公司着力打造企业端服务团队,推出了蘑菇丁技能人才网。


图片


十方融海公共事务负责陈嘉嘉表示,成立于 2016 年的十方融海是一家相对年轻的企业,主要提供集平台、内容、技术为一体的教育解决方案,更多面向 C 端用户。目前,十方融海全网服务累计超过4亿人次,旗下推出了荔枝微课平台、女娲云技能实训系统等服务产品,打磨了海量的数字素养综合课程。


图片


接着,正保远程教育高级副总裁蔡理强作公司情况基本介绍。正保远程教育成立于 2000 年,从正保会计网校(原中华会计网校)起步,逐步拓展到医学、法律、建设等十几个行业门类,旗下产品网中网主要负责校企合作的业务。目前,网中网服务累计约 4000 所院校,主要基于教学和课程内容开展服务。


图片


睿泰集团 CEO 刘成表示,睿泰科技成立至今已有 16 载,最初的主要业务为向企业提供在线培训解决方案。2019 年起,睿泰科技开始探索将企业内训、新员工培训、岗位能力培养等综合培训服务前置到学校场景中去,通过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校企合作,打造技能人才池。4 年内,睿泰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已建立了数十个产业学院,与 40 余所学校展开合作,其中合作的一家学校于去年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模式逐渐受到来自教育同行的认可。


图片


晶程甲宇 CEO 赵晨伊对公司发展情况作了介绍。她表示,晶程甲宇主营业务为提技能实训 AI 自动评价系统。目前,产教融合最大的问题,就是产业端和教育端之间的人才链不够畅通,学生技能水平「未能达到企业标准」。晶程甲宇的技能AI 实训系统落点元宇宙应用场景,提供设计、建模和程序三大岗位群,最终实现人才「技能标准化」,帮助学生走好进入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图片


中软国际教育高级副总裁高岩作此阶段总结。他表示,中软国际为领先的 IT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商。中软国际教育是集团的职业教育板块,也是集团重要业务板块之一。中软国际教育主要围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方向。中软国际教育为产业链培养和输送优秀的卓越工程师。中软国际教育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了 19 个实训基地,深度合作院校 达100 余所,业务覆盖合作院校近 1000 所,每年培训人数超6万人。


【观点速览】


王奇: 通过平台和大数据为学生实习就业牵线搭桥,构建校企之间触达的高效渠道,从而实现以产助教、以教促产。


陈嘉嘉: 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适当前置能够助力就业选择;对于企业,如何打造特色教育模式,构建产教融合产业闭环,是值得长期探索的事业。


蔡理强:通过职业教育解决就业问题,一是要解决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二是要畅通育人和用人之间桥梁的信息通道。


刘成: 产教融合短期内可以从当下热点建设的项目方向挖掘盈利点,长期发展思路进一步打开,构建「真实+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将成为未来发展之路。


赵晨伊:职业教育最大的难题是「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很难通过一次考试科学评判」,因此如何采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量化技能的评价体系,是衡量学生掌握岗位技能能力的重要手段,从而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高岩: 目前职业教育政策利好,2022年政府有贴息政策,对学校实验室采购有贴息补贴,职业教育长期发展要将产业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目标有效链接,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图片


高岩:在职业教育政策推动下,结合近期公布的系列方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短期市场在哪里?长期的机会又有哪些?贵公司在此方面是如何介入到相关产品线的?


王奇:掌淘科技主要集中点在于通过数字化方案解决学生实习和就业问题。在与学校、主管部门的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感觉近两年来产教融合方案落地迎来了较好的机会。2015 年左右,由于合作办学乱象、政策收紧,企业参与办学难度加大,近两年促进产教融合的一系列政策激励扶持之下,产教融合项目在短期内资金充裕,可以进一步发展。


从长期来看,产教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掌淘科技计划在近两年内拓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管理和评价体系,融入院校相关评价和发展指,并助力学校筛选合作企业,做好过程化管理,成为校企之间触达的高效渠道。


高岩:有一个问题想进一步询问,贵司面向学校的平台的收费机制是怎样的?这些费用的来源是什么?

   

王奇:可以理解为学校采购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服务,收费一般是预算制。我们的收费标准比较多样,有按年付费的,也有一次性招标买几年服务的,在标准价格的基础上,也提供模块化和定制化的服务收费,考虑到服务质量标准化和后续校企对接和资源共享,目前基本上不提供本地化部署。


高岩:对于十方融海这类主要面向 C 端用户的公司,请问陈总,产教融合方面的短期机会在哪里?未来的增长空间有哪些?


陈嘉嘉:在政策的持续推动利好下,首先整个职教培训市场迎来了非常大的机会,更多大众用户对于职业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可。我觉得,短期而言,专业对口师资补充,师资能力提升,以及学校信息化能力提升,对于企业方来说都是可以切入的点。而从长期主义的角度看,如何打造特色教育模式,如特色学徒制,去构建、丰富新的产教融合产业闭环,是值得长期探索的。


在此背景下,十方教育作为面向 C 端的企业,在内容上会及时根据大众、社会的产业用工需求或者集体就业倾向,开发新型教学课程,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课程快速、直接输送,补充院校教学需求。在技术上,开源教学工具、教学产品以及最新研发的AI助教,有效弥补专业师资不对口等问题。这样,即使专业师资不对口,也可以先依托AI的能力,让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最新需求做到衔接。这是十方融海现在正在探索的事情。


高岩:十方融海通过技术手段去支持教学平台的发展,那么现在公司在高校端的业务多,还是在职后 To C 的业务多?


陈嘉嘉:后者更多。十方融海主要业务是职业教育的继续教育。事实上,很多人可能在中职、高职所学专业不对口,或者所学未能达到企业用人需要,这个时候就需要企业帮助,重新用在较短周期内学习一门新技术。比如现在的AI应用技术,以及影视后期、数据分析、网络主播等技术,帮助个人快速衔接到产业和用工市场。


高岩:据您的介绍,十方融海主要偏向 To C 市场,我们知道,To C 市场最关注的就是完课率。完课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项目进行与否,能向大家分享一些数据吗?


陈嘉嘉:十方融海的完课率在 90% 以上,在业内属于较高水平了。因为我们的课程不仅局限于线上音视频「裸出」的课程形式,而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附着在自研的平台上,根据系统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也就是说,用户购买我们课程的时候,买的是一套解决方案。此外,女娲云实训系统可以做到即时反馈,以通关打卡的形式保证学习效果。同时,基于后台大数据的分析能力,给每一位学员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路径,满足不同学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高岩:有请蔡总和我们分享一下,正保教育的短期部署和未来规划是怎样的?


蔡理强:正保旗下的网中网主要以专业内容为切入口,提供全方位的链条式服务。短期来看,我们会从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建设等相对容易、和日常教学结合紧密的部分开展。这两年,专业目录改革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新技术引入到课程,把企业案例引入到教材,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说,财经专业在职业院校中堪称第一大专业,竞争是最激烈的专业。去年国家职教精品课评选,财经专业共计有32门,有 9 门是正保负责设计和制作的。同时,我们设计的企业案例融合教材也收到了良好的反馈,今年公布的「十四五」规划教材,其中就包括了我们编写的校企合作教材。将新技术、新的企业生产案例、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引入到课堂,这是初期产教融合的实现。


而长期推进产教融合,我们将投入建造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等。在财经行业,我们开创了第一个社会化共享中心,服务了近几千家企业,基于共享中心数据编写的人才报告,成为很多院校财会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的重要参考。所以我相信,通过这种深度的合作,能够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练。目前,我们的深度校企合作基于比较头部的院校开展,当然,后续也将逐渐向更多院校深入推广。


高岩:据了解,正保教育的远程产品会更多一些,那贵司是否有线下团队为基地或者共享中心服务吗,还是说更偏线上管理的方式?


蔡理强:线下,我们有几百人的团队围绕校企合作进行专业的内容服务,甚至还有驻校的服务团队。当然,大家可能认为正保以网校起家,更熟悉线上的模式。正保的线上平台入选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同时也提供云课堂等形式的教学。疫情期间,线上服务了 900 余所院校进行远程教学。可以说,远程教学是正保教育的优势服务之一,但绝对不是全部。


高岩:正保教育在财经类教育品类经验丰富,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占有率。那么想问您,如何看待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职业,类似记账会计这类岗位的影响?从今年招生数据来看,财经类学生报考意愿在下降,能源、护理等专业在提升。您怎么看待这个趋势,以及该如何做出调整?

   

蔡理强:在财会行业,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就是,「会计会消亡吗?」从人类发展来看,不管是结绳记事开始还是到珠算,都是经济活动本质的反应,会计的职能形式在发生变化,但是会计这个行当从古绵延几千年至今。现在,会计行业也在发生巨变,从简单的记账、借贷到智能数字化技术,比如记账自动化、报税自动化技术。我们更着重于融入最新技术的课程,还有业财融合等。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尽管会计的形式内涵会发生变化,但也是越来越重要。


高岩:所以会计这个职业不会被替代,只是要求会升级?

   

蔡理强:肯定不会被替代,只是内涵在发生变化。网中网平台每年有几百万的用户进行付费学习,基于大量的学习数据、学习问题和职业分析数据,我们会针对这些数据结合当下趋势进行教学,反哺用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图片


高岩:接下来,请刘总谈一谈您在产教融合方面的见解。


刘成:我分享一下我的几点看法。第一,短期内有机会快速盈利。近期,一系列政策有提到相应的财政支持,我相信这是一个盈利的机会点。


但更重要的是,产教融合的长期发展思路也逐渐打开了。2019 年我们刚开始入局职业教育的时候,模式还较为简单,就是把企业的内训前置到学校去完成。在推进过程中,我发现下一步至关重要的点是如何确定企业对于人才以及学校的评价,要去帮助企业和学校梳理清楚,单位企业的用人标准到底是什么、要怎样的人。人力资源行业有「人效比」这一说法,即成本和盈利的比例。人能为企业挣多少利润,企业要付出多少人力成本。说明白,算清楚,我认为这将是实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系统化的一个长期的研究方向。


所以,首先要解决的点是,如何将学校和企业的培养标准融合到一起,以企业级评价为核心,从而反向设计学校的培养体系。那么,学校的培养体系中有哪些可以成为评价体系中的度量标准呢?毫无疑问,是实习、实训环节。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管是中职、高职还是本科院校,在学校里面三年、四年还是五年,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的学生好像都没有学到职业技能。但是这其中,百分之七八十就业的学生,到了企业之后经过半年的实践就可以让企业基本满意。企业具备了什么神奇的能力,能够把一个学生仅用半年时间培养起来呢?这里面包含了两个方面的东西:


一方面,企业为什么愿意花半年时间接受「零基础」的学生。逻辑是这样的,如果人效比基本持平,那么就基本稳定了;如果不持平,那招来的人会更好吗?似乎仍然会踏入下一个「半年循环」,因此,企业往往会「忍受新手磨合期」。


另一方面,其实也跟现在懒就业、晚就业的现状有关。为何有的学生在学校无所事事,而到企业中生存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会突飞猛进?我觉得和企业的场域以及评价标准有关。「多劳多得」和实实在在的现金激励会立马激发学生内心的愿望,完成向职场人的蜕变。在企业绩效考核对人的塑造力之下,把企业内训前置到学校,我们正在试图找到两种体制碰撞之下的解决方案。


我们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不管是三五年,还是八年、十年,甚至更久,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国家产教融合方针政策一轮高过一轮,总会有人把这道题给解了。我觉得这些模式有赖于在座诸位,我只是抛砖引玉。总结一句话,我们愿意把精力投资在具有长期价值的事业上,并坚持不懈为之奋斗。


高岩:刘总对职业教育的本质理解得非常透彻,在这基础之上,一直在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那么我想问,基于现有的企业人才评估的数据,从市场机会角度看哪些行业专用人才培养更容易参与?包括睿泰集团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哪些心得?


刘成:我先提「两个标准」,即人要的越多越好,实训越轻越好。第一,未来5到10年内人才招聘量会逐渐扩大,这是一个基本面。第二,我们选择实训环节轻量化,实训设备无需重资产的专业方向。在此基础上,要保证实训有效果。行业里不是没有出现过「把学生带到工厂里干一个月拉倒」的情况,这样是没有效果的。做产教融合,只是把人丢到企业实习,意义不大。我们开创的第一个专业是数字媒体技术相关,包括平面、动画等,从今年开始又有 AIGC 的机会,所以我们也在这里开发一些相应的课程,开发相应的评价标准。


总结一句话,企业内训前置是一个模型,评价体系是一个抓手,培养过程轻量级是一个选择的路子。可能还会有诸多的方向可供选择,但是在这两年经济环境行情不太好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以这两个标准支撑企业运转。


高岩:关于您提到的人才培养体系,还有第二个问题想问刘总。既然企业已经做了人才评价体系的服务,同时也是基于企业客观需求去做,那么该如何保证这套体系切实有效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呢?


刘成:举一个其他行业的「狠角色」的例子。有一家知名的餐饮品牌公司创办了一个专注人才培养的子公司。这个公司在做餐饮服务的人才培训,培训完成后不用发放证书,仅凭雇佣员工输送到别的企业上岗工作后一个星期的表现作为评价标准。当培训员工向外部餐饮企业输出的时候,模式也很简单,要么退人、要么付钱,非常有「狠劲」。这背后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逻辑,即评级体系要有信用。


信用需要用两个关键词来描述。首先,第一要有效。现在学校的评价体系某种程度上就大打折扣了,学生的四六级证书、GPA 等能力证明,更多情况下代表着在校园环境内部个体的学习能力和工作效率,但绝不代表职业能力水平。这个「有效性」的定义应该放置于企业人力资源的话语体系中。其次,一定要真实。准确、真实的数据才是整个信用体系的根基。所以在整个过程中,要构建一个「真实 + 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一旦基于真实的、有效的评价体系构建完成,可能就会带来比较大的竞争优势。


简单来说,就是同样是进行产教融合的企业,一个能够告诉用户,「从我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为什么、凭什么值 5800 的月薪」,另一个则不能,那么在最终选择的结果上,也高下立判了。这是我们现在在做、长期也将持续去做的事情,也是未来产教融合体系中需要去补完的地方。


高岩:我很认同刘总的说法。曾经有一段时间「三节课」推出产品经理培训相关课程,和相应的人才评级标准被一些大厂认同。所以很多人参加了「三节课」的课程产品并获得等级测评,在相关的企业获得了就业机会。


赵晨伊: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想补充一些我的困惑和看法。尽管晶程甲宇还非常年轻,但我本人已在职业教育细分赛道耕耘长达10年之久。目前我们参与了5所中职院校、2所高职院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参与筹建一所产业学院,与一所职教本科院校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


在与职业院校的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入校进行线下教学,承担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的教学任务,虽然教学效果显著,但对于企业而言占用了其很大的人力成本投入,难以同时满足多所职业院校的需求,这也是摆在企业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认为,要让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真正「转」起来,有两个基本要素。第一,我们会把政府、企业的项目提供给学校师生,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有充足的师资力量管理和执行项目。第二,学生需具备技能以完成项目交付。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评价和量化。职业技能并非仅仅通过理论题和客观题检验得出,而是在实训基地中通过实践训练得以提升。因此,我认为解决职业教育未来的痛点,即解决职业教育评价和智能化评价问题,是当前面临的挑战。


基于此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通过实训AI自动评价系统来量化评价指标。就教育而言,岗位和技能都具有标准的量化指标,我们计划利用AI技术和算法技术来解决某个细分领域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只要有人愿意长期投入,就有机会真正解决「就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未来,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就业?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老师不会被AI取代。然而,我现在产生了新的思考,那就是通过AI进行技能实训培训,使老师的职责发生一些变化,能够真正破除「五唯」倾向、不再受束缚,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教法的管理和突破,以实实在在改进教学,培养人才。


高岩:赵总刚才提到,贵司在借助新技术来帮助人才作实训过程中的评价。您也提到目前行业赛道呈现多元化分布的特点。那么当企业已经在某个赛道上产出了相对成熟的评价系统,该如何在其他赛道快速复制成功的经验呢?如何在别的赛道上,也把相关资源进行匹配?

   

赵晨伊:我们要先谈及「知识图谱」这个知识概念。K12 的知识图谱相对简单,而职业教育的知识图谱却相对更加复杂。我们最近在探讨,真正要解决什么是知识图谱的问题。从岗位到技能到工具,在哪个方面要实现颗粒化?我认为,只有通过量化的手段,将职业教育的知识图谱打通了,把技能打通了,那自然也就「一通百通」。工具是颗粒化的,课程是模块化的,项目是整体化的,把这些环节摸清楚了,行业之间的壁垒也就打开了。我们现在在做元宇宙应用场景,当我们把设计的知识图谱理清楚之后,建模、程序等方面也豁然开朗。所以,要深挖「知识图谱」背后的内涵和细节。


高岩:我的第二个问题,想问职业教育和元宇宙结合的问题。目前的元宇宙技术,哪些点可以跟学校合作?学校可付费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赵晨伊:我们把元宇宙的落地场景分成了几块:第一,把学校的实体搬到云上来;第二,把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搬到云上来;第三,把实训搬到云上来;第四,把理论教学提到云上来。我们在上海已经产出了数个元宇宙+校园的典型案例。很多人可能将元宇宙概念和线上虚拟教学混为一谈。事实上,元宇宙教学在未来会叠加算法,实现人在同一个空间多人协同、多人教学、远程辅导,解决「三高三难」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高岩:中软国际教育近期也做了政策研究和未来职教市场发展预测。职业教育短期要看国家政策。去年,2022年政府有贴息政策,学校有大量的实验室采购项目,给许多硬件厂商更多的商业机会。此外,在政策层面之下,要考虑政策资金和配套资金的投放,哪个领域有比较充裕的资金支持,对于产教融合企业来说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从职业教育长期看,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质,要将产业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目标有效链接,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图片


高岩:想跟大家聊一聊近期比较火热的大学生就业话题。最近,青年就业情况和就业率暂停公布一度引起社会热议。那么,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能够怎样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哪些产业或者行业可以通过校企融合解决大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王奇:掌淘科技在 7 月份基于实习平台数据做过调研,确实数据不容乐观。跟学校交流过后,我们发现,主要原因不是职业岗位紧张,而是部分学生存在就业动力不足的问题,懒就业、晚就业情况凸显。两方面因素结合,造成了目前比较低迷的就业数据。从数据细节来看,职业院校就业率比普通本科院校就业率略高一些,比 985、211 院校低。我认为,站在实习就业的角度出发,产教融合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技能,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达成,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以提高「专业一选定终身」的未来发展容错率。


陈嘉嘉:根据大量的用户样本数据分析,我们也发现了在就业方面学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这其实反映了职业教育的家庭教育环节的缺失。政府、企业、学校很努力,然而产教融合的意识还未渗透到学生和家长的意识中去。所以我个人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前置,放在专业选择之前。在家长、学生对未来发展和个人能力有一个清晰认识之后,再去选择专业。为什么我们的就业结构一直都存在劳动力供需不匹配的问题?永远都是企业招不到人、就业者找不到工作?因为从专业选择这个步骤就已经欠缺相应的思考了。


那又有哪些产业可以用较短的周期,通过校企合作快速做到人才补充的呢?其实,类似于护理、托育等在部分人潜意识中很苦很累难以就业的专业,由于数字化的发展已经逐渐起势,整个服务行业迎来了较大的进步,因此人才缺口很大。然而很多家长和学生意识不到,这就需要我们提供专业的辅导和指引。


蔡理强:我觉得做好就业,第一,要解决学校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即学校培养人才标准要向企业需求靠拢。第二,要畅通育人和用人之间桥梁的信息通道。通过企业牵线搭桥,帮助校企对接达成大规模的人才对接,这是信息畅通的作用。另外一个渠道,就是要让人才培养和企业之间更加无缝对接,譬如现在开展的类似定制班、方向班等,按照企业要求直接「定制」,培训结束后直接向企业输出,用人规模从几十人可以达到上百人。这种方式非常高效,直接省去了沟通环节,深入到学校精细化培养,可以得到很好的结果。


我相信,在当前政策的利好、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下,我对职业教育解决好就业、就好业问题充满希望。


刘成:据观察,供需矛盾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大势。数据摆在那里,这可能不是个人能量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能做的,是局部优化。比如说全国有 1000 个学校,企业合作其中的 10 所,就要争取将这 10 所的相对竞争优势体现出来。第二,对于具体的专业而言,也就是说所谓人才培养方案里面的职业面向,是要在就业的根本上更改一些东西。企业在短期内能做的事情比较有限,更应该专注于技能提升。蔡总刚才是从长线的角度去思考的,但是短期内我不抱乐观的态度。


赵晨伊:我想到一句话:升学与就业并重,这是社会普遍的问题。从数据来看,中职生升学率 98%,与我们合作的产业学校的高职生升学率为 40%,本科生 20% 选择考研。这些数据已经奠定了目前社会的大方向。产业端能做的就是加强技能的培养。我们在进入区域型产教实验基地的时候,能让孩子培养更多就业的信心以及技能的提升。关于未来就业情况改善,目前主要还等待政策方向是否会有所调整。


高岩:每年约有 5000 人从中软国际产业学院毕业。今年的就业数据比去年严峻一些,但是中软国际教育的就业率仍保持在 90%以上。我们从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就业工作不能「搞突击」。整体就业辅导工作不能完全依赖最后一个学期,应该通过向前传导,在现代学徒制体系下,从入学第一年起就做一些课程进行职业规划辅导,增进学生对于产业和未来就业方向的认可度,帮助学生对于职业规划有更多了解。另外,有时候大家可能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大厂是解决就业的关键输出口。但实际上,大厂的校招更多想引进985、211 的大学毕业生。如何有效解决二、三本的学生就业问题,可以考虑将这些学生推荐给大厂下游的生态服务企业和中小企业。中软国际教育与高校协同在高校学生就业方面做了很多保障工作,有专业的部分负责对于市场人才需求调研,同时进行跨区域人才资源协调,满足区域化的用工需求,增加高校人才的就业机会。


图片


图片


高岩:在本次圆桌会议的最后,请每位嘉宾对职业教育的未来做一个展望,作今天会议的总结语。


赵晨伊:我想引用习主席说过的一句话,「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目前,各项政策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我也对职业教育这个细分赛道充满了信心,并有决心做好。


刘成:借鉴别的领域的大咖的话,「第一,做难而正确的事情。第二,什么是长期不变的‘1’,我们就去坚持。」所以,千言万语最后两个字:坚持。


蔡理强:职业教育是需要用心、沉下心、慢慢做、坚持做的事业。一年的时间看不到结果,但是多年之后,会发现这朵花迎来了盛大的绽放。


陈嘉嘉:职业教育根本上就是要解决怎么让大家学得会、用得上的问题。我相信职业教育在实用主义的驱动下,可以让更多人找到工作,从而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王奇:只要方向正确、方向明确,我们就坚持不懈。通过数字化、新科技的手段,促进校企对接,促进学生实习就业,为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努力。


高岩:职业教育是一个可以长期坚持的行业赛道,我们要秉持教育的初心,才能到达未来的终点


上海市徐汇区淮海西路55号申通信息广场207室

北京朝阳区建外SOHO东区3号楼1206室

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203-232号万菱汇国际中心46层
多鲸资本
四大业务
多鲸洞见
团队介绍
合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