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 AI + 教育、OMO、新基建,误解或泡沫


2020 年 10 月 27 日,多鲸资本联合虎彩在北京希尔顿酒店举办《科技赋能教育行业新基建 —— 教育人走进固安和雄安新区》主题会议。


活动现场,在多鲸内容负责人李菲的主持下,裤兜语文合伙人杨建东、大山教育集团联合创始人崔新年、蓝象资本合伙人周爽、多鲸资本合伙人孟庆军进行了精彩的圆桌讨论。


以下为圆桌讨论实录,经多鲸编辑整理:


李菲 (多鲸内容负责人):


在圆桌讨论正式开始前,请各位先用几句话介绍一下自己和所在的公司。


杨建东(裤兜语文合伙人):


我是来自北京裤兜语文的联合创始人杨建东。裤兜语文是一家专业做优质小学语文内容的机构,我们也同时开发了线上的教学练测评工具,形成了完整的线上闭环系统。业务形态分两块,一个是地方2C的综合体,另外一个是全国 2B 的业务,裤兜语文现在全国有 1000 多家学校。


崔新年(大山教育集团联合创始人):


我是来自大山教育的崔新年。大山教育最开始是英语起家,1998 年在河南郑州建立大山英语,到现在 20 多个年头,已经涵盖了大山外语、小数点数学以及御夫子大语文,是语数英三科全科的教育机构,在河南郑州以及周边大概有近百家直营学校,同时在全国各地有近 200 家合作校。今年疫情下,7 月 15 号大山教育成功登录香港主版上市,可以说给教育行业打了一针强心针。大山教育上市之后,很多同行老兄弟都打来电话表示祝贺,同时也对自己的机构充满了信心。上市对大山教育来说,只是一个起点。未来,大山会利用好内容研发的优势,跟更多的同行一起共荣共生、比木成林。


周爽(蓝象资本合伙人):


大家好,我是蓝象资本的合伙人周爽。2018 年我回国加入蓝象资本,之前在硅谷斯坦福大学研究科技企业的创新战略。蓝象资本是从 2015 年开始,第一个专注于中国教育科技行业的早期投资公司。到今天为止,我们投了 86 个教育行业的项目,其中三分之二是 to C 的,三分之一是 to 培训机构和学校系统的,主要是以科技赋能教育的项目。蓝象的出资方是行业里面 60 多个教育企业。从 2015 年开始,我们就没有敢踏入 K12 市场,反而是像校园信息化、素质教育,包括最近的短视频+教育等,我们投得比较多。我们是一个早期风投机构,所以两三年内出效果的项目基本不在我们的射程之内,我们更多考虑的是五年乃至七年之后的教育行业什么样。


孟庆军(多鲸资本合伙人):


大家好,我是多鲸资本的合伙人孟庆军,多鲸资本是一家以产业研究驱动、专注于教育行业的投行,业务覆盖教育投行、教育投资、教育媒体和教育咨询。目前已经深度链接服务近千家教育成长企业和投资机构。       


李菲 (多鲸内容负责人):


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科技赋能教育行业新基建。谈科技赋能,必谈AI。想请各位聊一聊这么一个话题。虽然疫情客观上让中国教育的线上化和数字化提前了 3 - 5 年,但是整体来说,中国的AI + 教育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如果想让中国的 AI +教育真正落地的话,各位觉得关键点是什么?


杨建东(裤兜语文合伙人):


关于人工智能对整个教育行业的赋能,首先 AI+ 教育要真正落地,硬件的成熟度要求很高。目前整个教育行业硬件的不成熟导致了家长接受 AI + 教育理念的很多障碍。比如,今年疫情影响之下,很多在线课的直播效果比较好,但是包含有硬件部分的双师课堂效果并不多好,主要还是由学习场景决定的。


另外,整个教育行业信息化的建设很重要。疫情发生之后,整个公立校也很被动,虽然国家一直在提倡信息化建设,也拔了很多资金,但是公立校的信息化建设进度还是比较缓慢。那正好疫情让各方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之后,可能会对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有推进。我觉得 AI + 教育要真正落地,需要从国家的顶层设计到我们各大公立校机构,再到我们的培训机构,才能形成完整的链条,一起努力。


崔新年(大山教育集团联合创始人):


我觉得 AI 很近但也很远。很近是说,大家都在提 AI ,知道 AI 肯定是未来。很远是说 AI 的落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具体到教育行业的 AI + 教育,不仅仅是借助 AI 技术帮助学生高效学习、练习,而是能利用 AI 全流程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


这次疫情其实重新教育了家长,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自学能力强大,会觉得在线教育其实挺好,但更多家长会感觉到在线教育一团糟,效果糟到学校都不敢考试了,怕学生压力大。有数据说,目前在线教育的渗透率是 30% ,但这 30% 里可能不少学生主要在线下上课,只是报了下在线课。我的判断是只有当技术越来越成熟,在线教育效果越来越好,孩子学习很快乐高效的那天,在线教育渗透率达到 50% 以上的时候,再加上家长的从众心理,AI + 教育会真正落地,这个过程一定是伴随着技术的成熟。


大山现在也在做 AI + 教育,我们投入了将近 200 人的团队,把培训的内容、老师的备课、课堂的教学、学生的练习,这套全流程都用 AI 来完全管控。所以当同仁们都积极地努力,我相信未来有一天,老师是可以被解放出来的。解放出来干什么?做更深入的研发。


周爽(蓝象资本合伙人 ):


今天活动一开始,虎彩的董事长陈成稳、陈总分享了一个例子,说 1900 年的纽约第五大街,遍地马车,转眼 13 年,就遍地汽车。这个例子非常适用于 AI +教育的现状。其实历史上第一辆汽车上路的时候,没有马车快,又不安全,还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当时舆论是一边倒地批评汽车。但是 13 年之后,天翻地覆,大家都已经接受了汽车这个新兴的物种。因为科技赋能的产品就是比传统的产品好,因为机械性的东西就是比生物性的东西进化得快。


AI+教育这件事情,无论是说它正在风口浪尖也好,还是属于泡沫也好,底层逻辑是数据进化得比机械还快,现在好多互联网公司产品半天就一更新。蓝象资本是一家早期风投,我们家决策看的是未来五年七年的事情,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短期的泡沫或者疫情不太改变我们的投资逻辑,我们认为 AI + 教育还处于早期,但是中远期的前景非常光明,这是一个基本判断。


判断完了再说 AI + 教育落地所缺失。我先把 AI + 教育分开说。现在技术上可行的 AI + 基本上这几个方向:自然语言识别、声音识别、图像识别、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以及随着工业互联网起来的机器人自动化处理流程。最后一个方面和教育离的比较远,在前几个方面里面,其实现在落地最好的是声音识别、自然语言识别,机器学习和图像识别处于中间,落地最差的是深度学习,比如用机器模仿人的情感决策等等。


为什么?因为数据量。自然语言识别是在现在所有AI+产品落地落最好的,是因为有大量的数据量。相对来说,关于人脑的数据量非常小的,所以脑电波研究在目前技术条件下是被证伪的。教育科技在发展的过程中,相比医疗科技,甚至相比农业科技,数据量是不足的。所以 AI + 教育落地的瓶颈或者痛点就在于数据量不足。


那数据来自于哪?有句话叫「垃圾进去、垃圾出来」,也就是说如果用的大数据质量很差,做不出好的产品。所以整体而言,AI 要赋能任何一个产业,底层逻辑都是要能大量快速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数据。而教育口的数据基本上依赖教育硬件来提供数据接口,人工搜集数据基本上不成立。蓝象也投资了很多教育硬件,无论是手环、屏幕还是摄像头,底层的逻辑就是 AI + 需要大数据,大数据需要入口,入口首先要有硬件还要有软件,这是AI + 教育行业落地的必经之路。


我们相信,机械工业时代了干掉传统生物或农耕时代,信息时代必定会干掉机械工业化时代。教育现在基本处于机械工业化的时代,会从机械工业化的时代进入万物互联的 AI+ 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硬件入口、数据入口、教育新基建。


孟庆军(多鲸资本合伙人):


讨论 AI + 教育的成熟落地,可以把 AI 和教育拆开来看。AI 本身是作为一种技术或者一种体系,发展规律就跟人一样,从受精卵到成人到早壮年到老年,有产业周期性。目前我们判断 AI 的发展水平可能连一个儿童都不到,但是资本热捧。这个方向没错。但如果非要按一个成人的标准要求一个 6 岁智力的小孩,就会发现满地泡沫。


至于 AI + 教育,在 AI 目前的发展水平下,要求跟教育融合,承担很多教师的职责能力,有点牵强。目前看来,AI + 教育在什么维度会比较成熟?助教。也就是让 AI 在很大程度上替代老师的很多工作,比如批改作业等重复的体力劳动,那些相对没有价值性的工作。通过赋能老师、解放老师来放大单个老师的产能。


但是从长线讲,如果让 AI 融入情感的因素实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那过程其实还是非常漫长。需要在底层技术上实现软硬件的强链接或者触达,实现强有力的数据真正的采集。


孔夫子如果今天复活,依然可以站在讲台上面对七十二贤讲课。但是如果扁鹊转世到今天,做现代医学诊断,那很难。之前教育在工业化、信息化这个维度上的改革并不大。可能 AI 时代真正到来的那天才是教育变革时代到来的时候。但那之前,我们得慢慢等,就像一个孩子,他会有一个自然的生长周期。


李菲 (多鲸内容负责人):


好的,谢谢四位的分享。下面我会向每个人提出一个针对性的问题,我们一起聊聊优质教育内容,聊聊教育行业新基建。


第一个问题想请裤兜语文的杨总分享。行业里面有这样一个讨论,说语文这个学科较其他学科而言,标准化程度比较低,输出难量化,短期难见效,并且情感交互因素比较重,而这部分恰好不太容易线上化。那裤兜语文做线上兼线下整体解决方案,是怎么应对这一系列挑战的?


杨建东(裤兜语文合伙人):


首先说语文学科标准化的问题,其实标准化应该分两个层次。语文的教学产品、教学体系是比较容易标准化的,难标准化的是语文教学本身。


语文教学本身又分成两个角色,一是老师,二是学生。老师又分外在和内在属性。外在属性包括教姿教态、教学话术,这个好标准化,内在属性就是老师的魂,这个很难标准化。对比来说,数学、英语这俩个学科,老师内外属性的标准化做得都不错。因为数学老师内在的魂是解题策略,清华学霸的解题思路在通过培训学习以后,那么普通本科生也是可以学会的。英语老师内在的魂是解题思路+交流。但是语文老师内在的魂是创新创作很难通过短周期的培训形成非常高素养的状态。所以我认为语文这个学科的标准化程度并不低,而应该分层次讨论。


对于裤兜语文来说,我们搭建了三大板块、九大体系,覆盖了导流课、主力课、素养课在内的全套体系,来把语文产品量化。但是老师素养的提高,需要不断积淀和修炼。


第二,关于语文学习见效慢,这里有一个误区。语文成绩分两种,分数和素养。对提分来说,语文成绩好取决于两个要素:产品或课程,以及谁来讲课。像海淀有些特别有名的语文名师,讲几节课之后,学生成绩就能飞速提高,火爆程度导致家长报课报不进去。所以语文是可以快速提高分数的。对于裤兜语文来讲,我们解决提分,有单独的作文方法、阅读透视法等等。素养呢,确实没有办法快速提高。因为素养的提升,需要长期的积淀过程。


第三,语文学习输出的量化,是由两方面组成的。第一,成绩输出,量化靠提分。第二,素养输出,很难量化,但可以定性。比如素质类课程要考级,要办大赛,就是在定性,是在给学生做段位。在裤兜语文,孩子的语文素养可以通过分级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内容等等实现提高。


现在行业里,有非常好的提分课程,但是没有特别好的素养提高课程。行业里有一个观点,就是通过同一时间段的学习,既想把这个孩子的成绩提高,也要把他的素养提高。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违背整个教学规律。


第四,语文学习情感交互的部分怎么线上化?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因为先不说线上的情感交互,大多数情况,线下师生的情感交互做得也不好。从小学到现在,我脑海里面记忆深刻的老师屈指可数。所以我觉得线上的情感交互,首先得线下情感交互做得好,才有可能搬到线上。做线上的情感交互,首先要有效,再有趣,再情感化。裤兜语文怎么做?主要还是先把线下的落地内容做好,比如把生物激素理论里的内啡肽、多巴胺、血清素这些融合在教学过程当中,再搬到线上。


综合来讲,语文是一整套输入和输出系统,我们也一直是围绕着整个系统做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


李菲 (多鲸内容负责人):


谢谢杨总的精彩分享。下一个问题想请崔总分享一下,大山教育作为地方区域教培龙头,今年成功上市。大家很关心一个问题,我们是怎么做精准适配学情考情的本地化教学教研内容的。还有一个问题大家也很关心,现在新东方、好未来教培巨头也在积极的布局下沉市场,我们教学教研内容的相对优势能够成为长期的竞争壁垒吗?


崔新年(大山教育联合创始人):


先说最后这个壁垒的问题。我觉得今天谁想出一招制天下,都不可能。市场很大,行业的竞争不可避免,并且新东方、好未来老大哥一直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大山教育起步早,早在 2000 年时已是郑州当地龙头,后来竞争加剧,但是事实上竞争并没有导致我们的市场份额萎缩,反而众人拾柴火焰高,让市场起来了。教育市场本身是多元的,竞争不是大问题。


本地化这点,大山一直在做。其实教育内容放在那,原材料就是那么多原材料,你「炒」出来一定是那个菜,我们只能在色泽、火候、味道上面稍做调整。比如怎么让孩子感觉有趣,怎么融入情感,怎么在更高的知识维度输出。


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山的学习 8 系统,学习 8 系统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在家里预习。我们希望设计得有趣、有交互性,寥寥几道题击中下一节课的要害,或者让学生思考之后很快带着问题上课。


刚刚周总分享说,教育新基建很关键的是数据。教育不像盖房子,没那么多标准化的东西。底层的数据就像水泥、砖头,得从头造。比如 AI 打标签,有的机构能够打到四层,有的打到六层,还有打到十二层,有的时候甚至要跨科打标签。标签全部涵盖掉,数据量完全沉淀出来,并且能够结合硬件,这需要一个过程。


疫情期间,大山整体的复课率达到了 98%。在疫情期间,达到这样的数据,非常艰难。之所以能做到这点,跟大山提前几年开始布局 OMO 息息相关。


1 月下旬,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全面爆发时,全行业停课,停课的同时,很多机构也都开始积极筹备启动线上课程。但大山的决定是暂缓启动在线直播复课,同时先以学习 8 智能教育平台上之前沉淀的录播课、课前预习、课后巩固、补课视频等形式进行复课,确保在读学员“停课不停学”,同时也为郑州市其他中小学生提供了免费的课程资源。


当时的情况下,教培机构同时涌入线上必然会带来“网络不稳定、平台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课堂效率及体验,另一方面考虑到教师及学生转线上存在不适应问题,所以当时我们选择了暂缓直播复课。


在疫情爆发初期采用录播形式复课,一方面错开了网络高峰,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教师线上教学技能培训、行政人员与客户的课前邀约、设备调试沟通协调工作获取了时间,保证了学员在随后的直播课与线下面授课程之间的体验感与满意度的平衡。


在此之前,大山的老师们的教研、备课、过课、课件制作、教案编写、教学服务、日常考核工作都通过自主开发的学习 8 智能教育平台来完成。所以疫情期间,将线下授课的教学场景转到线上时大部分老师都能很快适应。当然,即使很多老师对线上授课适应性强,我们质检部门还是会对教师线上授课过程与学生互动、对学生关注及激励作严格要求,确保学生注意力集中,达到与线下课程基本无差异的教学效果。


基于以上种种,基于我们提前几年就开始布局的 OMO 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大山最终得以顺利平稳地度过了此次疫情。


所以总结来说,要系统性地解决问题,要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事实上,不止新东方、好未来,很多机构都在往下走,但没有关系。市场很大,并且是敞开的。学生都是天上的云,一阵风吹过来就过来了,一阵风吹过去就走了。心中没有边界,所以不需要壁垒。


李菲 (多鲸内容负责人):


谢谢崔总的分享。下一个问题想请周总分享一下教育行业 2020 年最热门的趋势:教育 OMO。疫情期间,很多教育机构可能是为了自救,也可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都在积极的布局教育 OMO 。您能不能基于您丰富的投资经验,向想要做好教育 OMO 的机构,分享几点建议?


周爽(蓝象资本合伙人):


我觉得首先 OMO 其实是老生常谈。一个教育机构想要做好教育的话,首先就不能奔着市场上各种所谓的趋势去。那才真是天上的云,吹来吹去,抓不住的。这是基本态度。我是一级市场早期投资人,二级市场可能听见每个新趋势都会兴奋一把,我们实在是兴奋不起来。


对蓝象资本来说,我们一是没有敢投过 K12 学科(应试语数外)的 OMO 蓝象 2015 年开始做早期投资的时候,背后已经有了几十个非常好的学科机构了,所以我们觉得学科这块本身,没有显著的底层创新的话,再出满足风险投资要求、打动人的产品,市场空间是小的。但我们投了 OMO 的体育、舞蹈、类乐高的玩具。我们相信万物皆可 OMO,包括在线健身、在线瑜珈,我们发自内心地不相信有什么东西是必须完全线下交付的。其实怎么把一个产品做成 OMO的形式,这是产品经理的活。我们看到了足够好的产品经理做出来的好产品,所以说我们对于教育产品整体 OMO 化这个方向是确定的。


这个方向确定背后的底层逻辑是我们相信生活会逐渐 OMO化,线上线下相结合。差不多 10 年之内,我相信我会在自己的身体里面装一个芯片。那对孩子来说,社会的科技浓度逐渐上升,孩子从小跟智能音响说话长大,周围就是高科技含量环境。所以到了接受教育的年龄,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他必须要求一个高科技含量环境,你如果还让他在学习的场景下拿纸质的书和笔写作业,说屏幕对眼睛不好,这个逻辑根本说不通。


我们相信 OMO 是科技发展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具体怎么实现?投资人的思路就是找牛的创始人,让牛的创始人找牛的产品经理,做出来。


另外,刚说到有些教育机构在疫情之中临时转 OMO,我们认为不存在临时转 OMO 这件事,那只能叫在线上课。线下转线上、在线上课的形式,最早叫远程教育。这么多年,热词换了好多轮,但这不是 OMO ,因为它不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它只是把学习场景换了种方式交付。这样做不出来好的产品,因为好的产品一定是面向用户、面向新场景打磨的。直接把一个线下场景的东西搬到线上,基本可以确定不是最佳产品形态。我们相信真正好的 OMO 教育怎么做出来?一定是有过好几年的准备,好几年的试错,烧钱烧过好几百个产品,最终烧出对 OMO 的认知,才能够做出来好的 OMO 产品。另外,就是相对来说比较了解在线教育远程场景的创业者,能根据新场景和变化的用户,重新从底层设计好产品,能做出来好的 OMO 产品。


我常举这么一个例子,当年大家都在海洋里边游泳,后来气候变化了,海洋变成陆地了,你爬到陆地上,陆地生物一定是和海洋生物不一样的。你进化得慢,可能带一个尾巴。但是慢慢地,经过一定时间进化之后,在陆地上竞争力强、生存力强的动物,和在海洋里竞争力强、生存力强的动物,长的就不一样。如果长的很像,基本上不能适应一个新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现在看好的OMO 产品,其实预期它是根据互联网生态、在线学习新场景而重新开发出来的产品。


李菲 (多鲸内容负责人):


好的谢谢周总。最后一个问题回到教育行业新基建,请孟总分享一下。上午黄向伟黄总讲到,可能教育新基建,在座的都没有机会。只有像华为这样的互联网大厂才有机会。目前中国教育信息化处在 2.0 时代,正迈向 3.0 时代,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信息化的机会点在哪?在这条赛道上,什么样的选手能够跑出来?在座的各位到底还有没有机会了?


孟庆军(多鲸资本合伙人):


这个问题如果摊开讲,可能讲很长时间,我就简短地总结下。其实任何一个事物发展的规律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中国的教育信息化,本身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从 1.0 时代到 2.0 时代再到 3.0 时代。从我个人的角度上来讲,我不认为未来教育新基建只是华为等大公司的天下,我反而认为,教育新基建是创业者的春天。那机会点在哪个地方?


给大家一个关键词,服务。其实教育信息化最早从无到有的时候就是在管理提效,是逆人性的。但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产品和工具越来越普及,越来越丰富,数据采集越来越丰满,反而导致了供给过剩。当供给过剩的时候,就要讲个性化了。未来具有服务属性的教育信息化,也就是离人更近,人性体验更好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或者系统,都有很大的机会。而以体验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产品一定不是华为、腾或者阿里来做。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大的耐心做一个非常贴近用户的产品,他们要的是平台效应。而我们作为真正的信息化服务商的创业者,如果能更贴近用户,创造能让用户降低使用成本的解决方案或产品,都是有机会且大有机会的。


另外,竞争本身还有一层防火墙,我觉得未来 2 - 3 年,中国可能会出台反垄断法。反垄断法会给我们现在的创业者一个很好的防火墙。在反垄断法之下,阿里、腾讯这些公司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反垄断法会鼓励创新,防止巨头在创业公司发育早期来扼杀成长性,行业会更良性地发展。


总结来说,能以体验为核心、贴近用户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都有机会。无非是你的用户群到底多大的问题。如果你能在你的用户群里做到极致,就算成功。




更多嘉宾分享内容即将发布,请持续关注多鲸微信公众号。如需嘉宾 PPT ,可搜索手机号 15311831917 添加多鲸小助手好友,备注新基建


上海市徐汇区淮海西路55号申通信息广场207室

北京朝阳区建外SOHO东区3号楼1206室

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203-232号万菱汇国际中心46层
多鲸资本
四大业务
多鲸洞见
团队介绍
合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