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教育李践:管理教育,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第一刚需

在企业培训市场中,预算多、稳定性和复购率都较高的中大型企业,往往被视为培训机构的主力客户群。相比之下,中小型企业由于预算有限,通常会将资金优先投入能够直接提升经济效益的用途,对培训产品和服务采购意愿较低,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而行动教育在 2006 年成立之初,就把中小民营企业锁定为目标客群,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教育服务。2021 年 4 月,行动教育正式在 A 股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管理教育「第一股」。

行动教育为何以中小企业为切入点,进军管理教育赛道?如何为中小企业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和终身陪伴?行动教育成功上市,其构建的壁垒何在?近期,多鲸专访行动教育董事长兼 CEO 李践。

管理能力突破,乃中小企业的核心痛点

李践本人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1985 年在中国发起跆拳道运动,1992 年投身传媒,1995 年创办民营企业,2000 年担任李嘉诚旗下 TOM 户外传媒集团 CEO,2006 年创办行动教育……连续创业的经历,让李践对中小企业有了更深的洞察,也逐渐树立起让中小民营企业家少走弯路的使命。

在李践看来,中小企业家面临的核心痛点,在于管理能力的突破,而管理能力的背后,是认知边界、思维模式、决策判断。「企业做大的本质是管理。公司能够做大,一定是已经具备较强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能力。反过来,企业管理能力弱,就会出现战略混乱、财务混乱、管理流程混乱、大锅饭、员工积极性不高等现象。所以为什么我们会锁定中小型企业而不是大企业,就是因为中小企业家的管理能力还没达到,管理教育对他们来说是刚需。」

李践继续指出,「大企业更强调内部管理体系和个性化问题,管理不是第一刚需。而行动教育专注管理教育,需要针对中小企业在管理上的共性问题,也就是管人、管钱、管成本、管战略,先把常识性问题解决了,才能帮助企业突破,再往上走,成为大企业。现在很多企业对管理的常识都不了解,所以在底层逻辑上犯了一些比较大的管理错误,规模很难做大,甚至能做大都是偶然。」

基于这一底层逻辑,行动教育针对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等领域存在的规律性问题,标准化研发内容。李践表示,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条理化,条理的问题数据化。「人的思维和逻辑是不一样的,但本质都是相通的。标准化的前提是规律化,不能为了标准而建立标准。所以首先要针对某一科目,通过规律和工具去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李践将行动教育比作专业的医疗机构,「企业就像人,培训机构就像医院,要抓住客户存在的问题本质,根据核心需求设立在战略、财务、营销、品牌等核心科目,再根据科目找老师,通过不同老师的组合,形成优势复合效应。」

以财务管理为例,李践指出,「公司的预算、核算、决算三大报表,就像人的体温表、血压表和抽血化验单,是必备的。通过报表,企业可以复盘有哪些失误,再进行改进。但很多中小企业家不重视财务,不做预算,甚至做的预算是错的。所以我们狠抓预算的本质、预算的价值、预算的体系、预算的流程、预算的工具,此外还做核算,做财务管理,做财务体系构建。基于三大报表分析,帮助企业正确决策,这就形成了我们的逻辑体系。」

以实效建立壁垒,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李践看来,中小企业追求成果和价值,刚需性意味着必须解决业务问题,产生实效。「效果决定一切,效果就是真理,这是公司内部常说的一句话。实效是统一的抓手,就是实事求是,有成果,有效果,成为企业提升管理能力、成为第一的加速器。为此,我们构建了一系列针对实效的教学内容,一系列研发体系,包括教学方法、内容设计、师资选拔、流程管控、品质保障,公司战略一致性,从 2006 年到现在,持续迭代改进,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慢慢形成小壁垒。」

「此外,要给到用户价值,而且是不可替代的管理价值。比如通识性的课程,可能大家都有,但是没有我讲得深,或者没有我讲得准,我一针见血,对问题的看法角度相当犀利。原因就在于我们作为管理者,知道核心价值就是保证效率。所以我们的教学理念叫大道至简,行胜于言,道就是怎么找到规律,找到规律也就简单了。」

「找到规律以后,我们构建了一套系统,包括怎么追踪客户真正的需求,找到问题的本质,接下来是不断建制度,包括教学怎么做,研发怎么做,每周怎么学习、反省、改进,品质会议怎么开,客户的反馈怎么解决,最后整体呈现的内容品质就很高。」

研发能力是行动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但为何财报中体现的研发费用占比并不高?针对业内这一质疑,李践回应道,「行动教育的研发费用并不低,主要是财务成本费用被分配到其他地方去了。很多钱还是花在教学研发上,只是财务结构上看不到。」

以讲师的成本为例,一方面,为了激励讲师团队积极性,行动教育支持讲师独立成立工作室或咨询公司,将劳动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降低讲师税务成本,因此成本通过外包的方式转移了;另一方面,每位讲师每年有数十万元的学习经费,用于系统工具、外出学习考察、标杆访问等。

锁定亿级体量客户群体,产品服务化为重

在李践看来,随着专业化时代和服务型时代的到来,产品服务化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企业培训机构必须向产品服务化转型,不再只是交付产品的买卖关系,而是提供终身价值的服务关系。如何提供终身价值?行动教育提出「一核两翼」战略,「一核」即管理培训业务,解决共性问题,「两翼」则是咨询和股权投资业务,提供个性服务。

李践表示,行动教育锁定的都是 1 亿到 10 亿体量的客户群体,需要逐步转型、升级、管理,在精准定位客户、找准核心需求的基础上,首先从公开课开始,针对共性问题,解决规律性、系统性的问题。「同时,我们希望客户不只是上一次课,而是两年、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终身陪伴。」

「当公开课学完以后,如果企业觉得底层逻辑问题都解决了,但还有个性问题,每个学科的老师就可以提供个性服务,这叫做内训课+咨询课。但这时还存在时间界限,因此在咨询的基础上,如果企业有股权投资的需求,而且我们也认为这家企业有发展潜力,那还会通过股权投资,深度给予陪伴。也就是在企业做大做强的过程中,提供从知识到能力,再到资金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基于产品服务化的理念,行动教育获客主要依靠老客户的转介绍。按照通常的认知,如此高的复购率是不需要建立大规模销售团队的,但行动教育的销售人员却占到全部员工人数的近 80%,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差?

李践表示,「客户购买的产品不是有形产品,需要服务帮他解决一些问题,比如转训问题、落地问题,所以在后台需要一个讲师团、导师团、辅导团,从业绩上看是销售,但实际是做服务。」

李践继续指出,销售人员的定位类似于 K12 教育中班主任的角色,「班主任本来就是一个服务的角色,是辅导,是后台。而对销售人员的考核要求,第一个指标是服务品质,第二才是业绩,因为没有服务就没有业绩。

此外,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销售人员还可以显示公司开拓市场的决心。」目前,行动教育的服务团队已经遍布全国 30 多个城市,以陪伴式服务帮助学员转化学习成果,切实保证价值落地,成为提高客户黏性和复购率的有效保障。

李践表示,在行动教育已经服务的数万家企业中,已经有超过 300 多家企业成为所在赛道或者细分行业的第一,其股权投资业务已经直接或间接助力十多家企业实现了上市。

营收与净利润双增,中小企业对管理培训需求亦在增强

10月26日,行动教育发布 Q3 季报,公司 2022 年 1-9 月实现营业收入 3.41 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9410.81 万元。疫情之下,为何行动教育反而能够实现盈利?

第一,李践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即中小企业对管理培训的需求,并未受疫情影响减弱,反而增大了。「过去,培训市场是靠企业的盲目消费撑起来的。在疫情中,一部分没有聚焦自己核心优势、核心价值的企业被淘汰了,而活下来的企业也意识到亏损是因为自己的管理能力有问题,决策有问题,反而会通过培训指导公司战略业务发展。」

第二,行动教育整体业务以上海本地的业务为主,2021 年以来,上海疫情相对缓和,保住了大半业务的交付,因此对业务的影响较小。

第三,为了应对疫情影响,行动教育也采取了多种交付方式。一是加大排课频次,灵活调整开课地区,见缝插针在全国非封控区排课。二是为了保证产能,进行延期交付。此外,线下业务占比 90% 的行动教育,也在尝试业务模式的迁移,整合线上系统资源,拓展线上学习渠道,完善 OMO 数字化商学院 SaaS 平台,通过线上数据统计和分析,为学员企业和员工提供全流程、全方位体系化智能学习落地服务,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学习效果。

谈及企业培训行业的发展趋势,李践认为,企培行业快速发展并产生规模效益已有 20 余年,特别是管理培训赛道,已经经历了几次风口,得到井喷式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行业乱象。

2006 年我们刚成立的时候,当时只要做培训,就有人来学习,这时候赚钱的逻辑很简单,所以很多人就忘了初心,忽略了管理。比如很多培训公司的逻辑是先收钱,让学员购买培训卡,售卡本身没问题,但这会导致后续很难做到管理规范,包括财务规范、流程规范、业务规范。而规范正是公司上市监督管理的必备条件。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行业老大从来都不是我,但很多行业老大,比如斯巴达,再往后还有很多头部公司,都在混战中倒下了。」

如今,企培行业已经从野蛮生长阶段进入洗牌和高速的优胜劣汰阶段,但由于企业培训的门槛非常低,且市场高度分散,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因此在千亿乃至万亿级的企业培训市场中,至今成功上市的公司屈指可数。李践预测,企业培训要形成绝对的品牌影响力,仍需数十年时间的积累。

而伴随全球化竞争加剧和线上化的趋势,在企业培训需求侧,个人的人生价值选择会成为行业的驱动因素;在供给侧,企业培训行业的供给也会越来越高效、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学习,就是要以终为始,建立系统,建立组织,建立管理流程,才能高效长远。」


上海市徐汇区淮海西路55号申通信息广场207室

北京朝阳区建外SOHO东区3号楼1206室

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203-232号万菱汇国际中心46层
多鲸资本
四大业务
多鲸洞见
团队介绍
合作机构